耶穌基督的宗徒保祿
關於保祿的出生,他說:「我原是猶太人,生於基里基雅的塔爾索」(宗22:3),在耶路撒冷長大,屬本雅明支派(羅11:1),生來即享有羅馬公民權。因他的祖先已取得羅馬國籍(宗22:25-28),所以他同時擁有猶太人(希伯來文)名字「掃祿」和羅馬(拉丁文)名字「保祿」。這羅馬公民權不但可以使他自由進出帝國境內各地,方便他的傳教工作,而且還給了他向凱撒上訴的權利(宗25:
由於塔爾索是個名城重鎮,所以他自幼便學會了當時民間通用的希臘語,也學會了製造帳幕,這門能讓他維持生計的手藝(宗18:3;得前2:9)。他身體似乎有一種老病纏身,一種長期使他受刺痛之苦的痛症,但宗徒始終沒有說明是什麼病(迦4:13;格後12:7)。
保祿自幼受了良好的教育,先在本城,後往耶路撒冷,拜當時極負盛名的加瑪里耳經師為師,「在加瑪里耳足前,對祖傳的法律,曾受過精確的教育」(宗22:3)。這使他日後成為熱誠的法利塞人。既然如此,就不難明白,為何保祿對斯德望的死表示贊同(宗7:54-58)。他也不能忍受耶穌的新興教會存在。保祿不但迫害耶路撒冷教會,還要求到大馬士革將主的門徒加以消滅。
可是他沒料到這段行程竟扭轉了他的一生,在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,被復活的基督歸化了(宗9),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,使他由一位基督徒的迫害者(宗8:3;格前15:9),變成充滿傳教熱火的宗徒。日後他甚至說出「基督耶穌已奪得了我。」(斐3:12)。這個顯現與給其他宗徒的顯現是並無二致的(格前15:5-8)。從此他完全俯首帖耳,成了天主得心應手的工具。
皈依基督後,保祿以傳福音為自己的終身使命,一方面鼓勵和照顧為主耶穌所建立的初期教會。另一方面也要面對著猶太保守派所加給他的迫害和磨難。在往後的十多二十年間,保祿的足跡遍及歐洲、亞洲及地中海沿岸多地,並在旅途中寫下多封書信。《按宗徒大事錄》所記載他的三次傳教旅程,均以相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為起點。
保祿的傳教工作並非一帆風順(宗15:1-12),甚至多次為主而被收監,再加上外來的種種困難和迫害(格後11:23-29),宗徒所走的路,堪稱是一條十字架苦路(宗9:15-16)。
這苦路的盡頭是保祿的殉道冠冕,在最後一次旅程,當他在羅馬獄中的時候,心中還是記掛著為主所建立的新生團體,因而寫了《厄弗所書》、《哥羅森書》和《斐理伯書》。於公元67年保祿被囚的晚期,他寫信給心愛的門徒弟茂德(弟後4:6-9)著他盡快趕去羅馬。但我們無法得知弟茂德能否在宗徒被處決前抵達。
保祿是在尼祿王嚴厲迫害教會時(約公元67年),在羅馬城外的奧斯蒂亞路旁被斬首,該殉道地點現名為三泉。遺體安葬在現今的聖保祿大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