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,

在今日,2009 年的第一次公開接見活動中,我願意在這新的一年開始之際,給大家最誠摯的祝福。為了使我們不只是限於做基督的真正朋友,而是也可以像祂的真正朋友一樣地生活,讓我們再致力於向基督打開我們的思想和心靈這個承諾。儘管這一年,無可避免地,會有它的困難。可是由於有基督作伴,願這一年為大家是充滿喜樂平安的一年。實在的,只有當我們與基督結合在一起,新的一年才會成為美好和快樂的一年。

關於致力於和基督結合這件事,聖保祿也給我們樹立了榜樣。在我們獻給保祿的教理講授中,今日我們會專注於反省他其中的一個重要思想:基督徒奉召而獻的敬禮。在過去,人們多愛提及聖保祿的反敬禮,提及他將敬禮這思想「靈性化」,這頃向。可是今日我們卻更能夠理解,實際的情況是,因為聖保祿從基督的十字架上看到一種歷史性的轉變,這轉變徹底地改變了並更新了敬禮的真實本性。在《致羅馬人書》中,特別有三段經文,顯示了聖保祿有關敬禮的新觀點。

1. 在《致羅馬人書》3:25 這段經文中,在指出「由耶穌基督所完成的救恩」之後,聖保祿採用了一種對我們來說較為隱晦的言詞繼續說:「天主預先立定,使祂以自己的血為信仰祂的人作為贖罪的工具」。保祿以「贖罪的工具」,這種對我們來說比較奇特的表達,來暗示舊約「結約之櫃」的蓋。這個蓋被視為是天主與人的接觸點,是天主在人的世界中不可思議的臨現之處。「贖罪節」:«yom kippur» 那天,這個「贖罪的工具」會被灑上被祭獻的動物的血,這些血象徵性地,將過去一年的罪都帶進和天主的接觸中,以便把這些罪投入天主那深不可測的美善內,以便被天主的德能消除、戰勝和寬恕。人生於是得以重新開始。

在談到這儀式時,聖保祿說:這儀式正好表達出,我們渴想真的可以將我們所有的
罪,都投進天主那深不可測的仁慈中,以消滅這些罪這個願望。可是我們無法以動物的血來實現這件事。因為在人類的罪和天主的愛之間,需要有一個更真實的接觸。這接觸終於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出現。基督,祂作為真正的天主子,藉着降生成為真正的人,將我們所有的罪都背負到自己身上。如此一來,祂使自己成為人類的悲慘和天主的仁慈的交接點;因人類造成的禍患而導致的一切悲傷,都在祂的心中被融化了,於是人生得以重新開始。

在解釋這種改變時,聖保祿對我們說:藉着基督的十字架 —— 這個天主的愛變成人類的愛的至高行動 —— 從前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所舉行的,以動物的血作祭品的古敬禮正式終止。那個象徵性的敬禮、那個願望的敬禮,現在已經被一個真實的敬禮所取代:這個真實的敬禮就是天主的愛,這愛透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完全實踐了。易言之,這並非使一個真實的敬禮靈性化;正好相反,而是一個真實的敬禮:真實的天人之愛,取代了那個只具象徵性的臨時敬禮。也就是說,基督的十字架,祂那帶着祂的肉和祂的血的愛,才是那個能夠符合天主和人的實際情況的真實敬禮。事實上,對保祿來說,聖殿的時代及它的敬禮,在聖殿被毀之前,早就已經結束了。關於這一點,保祿的思想和耶穌所說的話完全一致。耶穌不但一早就宣告了聖殿的結束,也同時宣告了另一所「不是人手所興建」的聖殿的出現——這聖殿就是祂那復活起來的肉身(參看谷14:58; 若2:19等節)。以上是我今日要說的第一段經文。

2. 我今日想說的第二段經文是《致羅馬人書》12:1。這段經文我們已經聽過,現在我再重覆一遍:「所以弟兄們!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,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、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;這才是你們屬神的敬禮」。在這段文字中,明顯地可以見到一個看似矛盾,其實正確的理論:根據祭獻的準則,被祭獻的牲蓄都要死去。可是現在保祿卻將祭獻與基督徒的生活連在一起。這段經文中有別於後來的祭獻觀念的「獻上你們的身體」這句話,其實已具有「獻上作為祭品、作為奉獻」這種敬禮性的含義。在這句勸導中,聖保祿所說的「獻上你們的身體」,其實包括了整個人;事實上,在《致羅馬人書》6:13 節中,保祿呼籲羅馬的基督徒「該將你們自己獻於天主」。另外,這種明顯地帶出基督徒的身體的重要性的思想,也正好與保祿的「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」這呼籲吻合:易言之,保祿要求的,就是要我們在每天的實際生活中,以那些可見的人際關係和可辨識的行為,光榮天主。
正是這種行為被保祿形容為「生活、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」。亦正是在此處我們碰上「祭品」這個詞。在日常生活中,這詞屬於祭獻行動中所用的技術性詞,專指屠宰獻作祭品的牲蓄這動作,被屠宰的牲蓄,一半被焚燒以獻給所拜祭的神祇,另一半則由那些呈奉祭獻的人在一個專為此而安排的筵席中吃掉。現在,保祿卻用這個詞來稱呼基督徒的生活。他更用了三個形容詞來描述這「祭品」。第一個形容詞是「生活的」,表示這「祭品」所擁有的生命力。第二個形容詞是「聖潔的」,使人想起保祿有關神聖性的思想,這神聖性並不取決於某些特別地點或物品,而是取決於基督徒自己個人的行為。第三個形容詞是「悅樂天主的」,可能聖保祿想透過這個形容詞,使人再記憶起祭品在聖經中,經常被形容為能悅樂天主的「馨香火祭」這種表達(參看肋1:13.17; 23:18; 26:31; 等等)。

接着,聖保祿這樣定界這種新的生活方式:這才是「你們合理的敬禮」。解釋這段經文的注釋者都很清楚,此句的希臘文原文 «tén logikén latreían» ,並不容易翻譯。拉丁文版的聖經翻譯成 «rationabile obsequium»:「合理的敬禮」。第一個字 «rationabile»也在「感恩經第一式」,即是一般所稱的「羅馬常典」中出現:教會在這篇經文內祈求天主接受她這個獻禮有如合理的禮品。常見的義大利文翻譯「屬神的敬禮」(cultospirituale) ,並未能將希臘原文中所有的細微意思都反影出來 (拉丁文的翻譯一樣未能做到)。無論如何,此處所指的,並非一個不太真實,或甚至只是隱喻性的敬禮,卻是最真實和最具體的敬禮 —— 在這個敬禮中,人帶着他自己作為一個具有理性的存有的全部,變成那位生活的天主的朝拜和光榮。

聖保祿這句經文,之後在羅馬禮感恩經中再出現,其實是基督降生前數世紀的宗教經驗,所發展出來的結果。在這經驗中,交織着舊約神學的發展和希臘的思想。我想在這裏至少給大家介紹這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內容。眾先知和多篇聖詠,都曾經強烈地批評當時的流血祭獻。例如《聖詠第五十篇》(49) 這樣說,在這篇聖詠中,說話者是天主:「如果我饑餓,我不必向你告訴,因宇宙和其中盡屬我有。難道我吃牛犢的肉塊,或者我喝山羊的鮮血?為此你該向天主奉獻頌謝祭 ……」(12-14節)。接着的《聖詠第五十一篇》(50),亦表達同樣的思想:「因為祢既不喜悅祭獻,我獻全燔祭祢也不喜歡。天主,我的祭獻就是這痛悔的精神,天主,祢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」(18-19 節)。當聖殿在希臘的統治下再度被摧毀時 (主前第二世紀),我們在《達尼爾書》中讀到另一段有同一思想的經文。當在烈焰中 —— 即是在被迫害中,在痛苦中的時候 —— 亞匝黎雅這樣祈禱說:「目前我們沒有元首,沒有先知,沒有領袖,沒有全燔祭,沒有供物,沒有馨香祭,沒有地方可以給祢薦新,好蒙受祢的仁愛。但願我們能藉着懺悔的心和謙虛的精神蒙祢悅納,就如獻上公羊和公牛的全燔祭 …… 這樣也希望我們今天在祢面前所行的祭獻,能當作我們滿全了我們對祢應盡的義務……」(達3:38-40)。面對聖所的毀滅和敬禮的瓦解,處身於這個看不到任何天主臨現的記號的環境中,信友獻上他那顆懺悔的心,也就是他對天主的渴想,作為全燔祭。

此處所見的,是一種重要、美好的發展,但這發展也帶着一種危險。就是將敬禮精神化,道德化:使敬禮變成只是屬於心靈,屬於精神方面的事。完全缺乏肉身的參與,缺乏團體的參與。於是大家會明白,例如在《聖詠第五十一篇》和在《達尼爾書》中,儘管存在着對以流血祭獻作敬禮的批評,人們仍然渴望回到舉行祭獻的日子。只是此處所指的祭獻,是在一個當時無法預視,無法想象的綜合內,經過革新的日子,經過革新後的祭獻。

讓我們再回到保祿身上。他正是這個發展,這個對真敬禮的渴望,的繼承者。在這個真敬禮中,人自己成為天主的光榮;以自己的整個存有,作為獻給天主的生活的祭品。正是懷着這種精神,聖保祿對羅馬人說:「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 …… 的祭品;這才是你們屬神的敬禮」(羅12:1)。如此一來,保祿將他在第3 章所說的,再覆述一遍:以牲蓄作祭品的年代,奉獻替代性祭品的年代,已告終結。真敬禮的年代已拉開序幕。可是這裏仍然存在着被人誤解的危險:透過奉獻我們的生活,我們使自己成為真敬禮。這樣一來,道德主義便取代了以牲蓄作祭品的敬禮:人自己藉着他在道德方面的努力,可以獨攬一切,決定一切。這當然不是聖保祿原來的意思。所以問題仍然存在,這問題就是:我們該如何解釋這個「屬神的,合理的敬禮」?聖保祿一直都假設我們已「在耶穌基督內成為一個」(迦3:28),假設我們都已經在聖洗中死去(參看《羅馬人書》第1 章),現在我們是偕同耶穌基督一起生活,為基督生活,在基督內生活。在這個結合中——亦只有如此——我們可以在祂內,並和祂一起成為「生活的祭品」,才能夠奉獻「真的敬禮」。那些被祭獻的牲蓄原本是用來作人的替代品,替人作自我奉獻,可是它們做不到。當耶穌基督將自己作為禮品獻給天主父和獻給我們的時候,祂可不是種替代品,因為在祂內真的帶着整個人類,帶着我們的罪,帶着我們的期望;祂實實在在代表我們,將我們都背負到祂自己身上。就這樣,儘管我們仍然非常不足,但是透過在信德和在聖事中所完成的,與基督的共融,我們成為生活的祭品:「真的敬禮」亦因而得以實現。

以上所作的綜合,正是我們在「羅馬常典」(感恩經第一式)中所祈求的,願這奉獻成為合理的——成為屬神的敬禮——的背境。教會當然曉得基督在至聖的感恩祭中的自我奉獻,曉得基督那個真正的祭獻,會在當前出現。但她仍然這樣祈禱,因為她希望舉行感恩祭的團體,能夠實實在在與基督結合一起,能夠真的被改造;她希望我們可以成為,若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,永遠無法成就的事:成為使天主喜悅的「合理」祭品。可以看到,這篇感恩經正確地理解了聖保祿的話。關於以上所說的思想,聖奧思定在《天主之城Città di Dio》這作品的第十冊中,有很精彩的解說,我只引用其中兩句:「這就是基督徒的祭獻,我們人數雖然眾多,卻在基督內成為一個獨一的身體」…「透過那位把自己交付出來的大司祭,整個得救的團體 (civitas) ,即聖人的集會和社會,得以奉獻給天主」(10, 6: CCL 47, 27 ss [CCL = 基督徒著作集成•拉丁系列]) 。

3. 最後我想握要地介紹的,是《致羅馬人書》有關新敬禮的第三段經文,聖保祿在第15 章這樣說:「天主賜給了我恩寵,使我為外邦人成了耶穌基督的使臣 (liturgo),天主福音的司祭(hierourgein),好使外邦人經聖神的祝聖,成為可悅納的祭品」(15:15)。就這段美妙的經文,尤其是那個在全部保祿書信中,僅在這段經文出現的特別名詞,我只想提出兩點。首先,聖保祿將他那個為了建立普世教會,在各民族中展開的傳教行動,闡釋為司祭行動。為了使萬民在復活的基督內共融,而向他們宣講福音,原來是「司祭性」行動。宣講福音的宗徒,原來是一位真正的司祭,因為他所從事的,正是整個司祭職的核心:準備真正的祭獻。其次第二點:則是有關傳教行動的目的——這目的我們可以說——就是那個「宇宙性禮儀」:在這禮儀中,萬民都結合於基督內,而世界,亦因此成為天主的光榮,「經聖神的祝聖,成為可悅納的祭品」。正是此處展現出聖保祿的敬禮觀點中的動力層面,希望層面:基督的自我奉獻具有一種傾向,這傾向吸引一切人與祂的「身體」共融,並把世界團結起來。只有與這位人中的表率,和天主合成一體的基督的共融,我們所希望的那個世界才會出現:即是世界會變成一面反映天主的愛的鏡子。這動力一直都存在於感恩祭(聖體聖事)內——這動力應該激勵和形成我們的人生。亦正是帶着這動力我們開始新的一年。多謝大家的耐心聆聽。

2009年1月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