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,
在聖保祿的個人經驗中,有一件事是不容爭議的:他曾經迫害過教會,曾經以暴力對待基督徒,但自從在大馬士革路上開始他的皈依後,他改投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門下,從此以基督作為他生存的理由,和他的宣講的動機。而他那個一點都不平靜,危機四伏和困難重重的人生(參看格後12:15) ,更是為了拯夠人靈,消耗淨盡。在與基督的相遇中,讓保祿清楚看到十字架的核心意義:他終於明白耶穌原來是為了所有人,包括也為了他,死而復活。而這兩者,即「普世性」:耶穌實在是為所有人而死,及「主體性」:祂也為我而死,是同等重要。因此,十字架顯示了天主白白賜給世人的愛與仁慈。對於這愛,保祿尤其在自己身上親自經驗到(參看迦2: 20),這愛使他從罪人變成信徒,從迫害者變成宗徒。就這樣保祿在他的新生活中,日復一日,不斷體驗到人的得救,原來是天主的「恩寵」,一切都是出自基督的死亡,而不是出於他那些,根本便不存在的功勞。於是「恩寵的福音」成為保祿理解十字架的惟一方法,成為他的新的人生的準則,以及成為他回應那些對話者的答覆。這些對話者首先是猶太人,他們將希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,希望這些工作會給他們帶來救恩;其次是希臘人,他們以人的智慧反對十字架;最後是各種不同的異端派別,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模式,各自塑造出一套基督宗教的思想。
對聖保祿來說,十字架在人類歷史中佔着一個最重要的位置;它是保祿的神學的焦點所在,因為十字架指的,是「那當作恩寵般」賜給每一個受造物的救恩。因此十字架這主題成為保祿的宣講,的一個不可或缺和首要元素:對於這一點,最清楚的例子與格林多的團體有關。當時該團體不但出現了使人擔憂的騷亂和惡表,黨派之爭亦正威脅着團體的共融,這內部的不和撕裂了基督的身體的合一,面對着這樣一個團體,保祿沒有向他們曉以微言大義,他只是向他們宣講了基督,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。保祿的力量,不是來自那些能夠說服人的言辭,卻是似非而是地,來自那些只依靠「天主的德能」__________(參看格前2:1-4) 的人的軟弱和焦慮。十字架,包括它本身含有的神學訊息,所代表的,是絆腳石和愚妄。聖保祿以教人難忘的堅毅意志肯定這事實,讓我們聽聽他怎樣說:「原來十字架的道理,為喪亡的人是愚妄,為我們得救的人,卻是天主的德能 …… 天主決意以愚妄的道理來拯救那些相信的人。的確,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,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,而我們所宣講的,卻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,這為猶太人固然是絆腳石,為外邦人是愚妄」(格前1:18-23)。
這些保祿向他們宣講的初期基督徒團體,他們其實都清楚知道耶穌復活了並生活着;
所以保祿想提醒的,不只是格林多人或迦拉達人,而是我們所有人,復活了的那位,
與曾經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位,永遠都是同一位耶穌。由於十字架是愛的表達,因此這個表面看來軟弱無能的十字架要顯示的,正是愛的真正力量。而十字架之所以被視為「絆腳石」和「愚妄」,亦正是因為在這個看來只剩下失落、痛苦、潰敗的刑具中所隱藏着的,竟然是天主那無邊無際的全部的愛。為猶太人來說,十字架是
skandalon,即陷阱或「絆腳石」:因為對於那位費盡氣力,想在聖經中找到類似的記載,的虔誠以色列人,這個十字架,似乎已成為他的信仰的障礙。其實保祿,頗為大膽地,想指出一個重要的事實,就是對以色列人來說,十字架完全相反他們所認識的,天主在奇異徵兆中顯示的本質。這表示如果他們接受基督的十字架,那麼他們便得徹底改變個人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方式。若猶太人是由於啟示,即是由於對他們祖先的天主的忠誠,而拒絕十字架。那麼希臘人,即外邦人,他們反對十字架的理由,卻是因為理性反省下的結果。事實上,對希臘人來說,十字架是moría:「愚妄」,moría 這字的字面意思是沒有鹽,即是沒有味道的食物。正常來說,沒有人會歡迎作為刑具的十字架,所以希臘人認為十字架是「愚妄」,其實是他們出於普通常識對十字架的謾罵,多過視之為一種謬誤。
事實上,保祿自己在多個場合中,曾經因為人們認為基督徒的宣講「沒有味道」,無可取之處,從理性邏輯觀點而言,甚至不值得考慮,而加以拒絕的苦澀經歷。誰與希臘人的想法一樣,認為只有在精神內,在純思想中,才能找到完美。那麼,他們本來就已經無法接受天主有可能成為人,自己走進時空的整個有限內,遑論要他們相信天主,一位最終竟然要死在十字架上的神!那更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事。然而如我們所見的,這種希臘思想邏輯,亦正是我們這個年代一般人的思想邏輯。在apátheia:「漠不關心」,對天主完全沒有興趣的這種觀念中,又怎麼有可能明白一位變成人並被人擊敗的天主,這事件實在代表的意義?尤其是這位天主之後,還要再回到祂的肉身內,以復活者的身份生活着?一聽見死人復活,那些雅典人譏笑着對保祿說:「關於這事,我們後來再聽你罷!」(宗17:32)。事實上,由於希臘人視人的肉體有如把人禁錮着的監獄,因此他們認為能擺脫自己的肉體,才是達到完美的境界。為此,他們又怎麼可能不認為復活再回到自己的肉身內,是一件偏離常軌的事。看來這個有關降生成人的天主的訊息,在古代的文化中,似乎找不到宣講的空間。「納匝肋的耶穌」那整個事件所標誌的,似乎是最沒有意義,完全不值得一談的事,而十字架,當然更成為這事件最突出的記號。
可是,聖保祿卻偏偏以這些內容,以十字架這個詞,作為他宣講的基點,到底有何原因?要回答這個問題,其實一點都不難:答案是因為十字架顯示了「天主的德能」(參看格前1:24),這德能有別於人類的力量,因為這德能實際上所顯示的,是天主的愛:「因為天主的愚妄總比人明智,天主的懦弱也總比人堅強」(同上第25節) 。今天,在距離保祿生活的年代的許多個世紀之後,我們見到在歷史中得勝的,是十字架,而不是反對十字架的聰明才智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就是智慧,因為祂真的給我們顯示了天主是誰。耶穌讓我們看到,天主的愛是如此偉大,為了拯救人,祂甚至願意死在十字架上。天主選擇採用的,是一些驟眼看起來,好像完全懦弱無用的方式和工具。
所以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,祂一方面顯示了人的軟弱;另一方面,祂也顯示了天主的真正德能,就是祂那無條件賜給人的愛:正是這完全無條件賜給人的愛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對於這真智慧,保祿曾經有過親身的體驗,並且在他的不同靈修歷程中,見證了這事,而保祿的經驗,亦成為每一個耶穌的門徒的明確標記:「主對我說:『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,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全顯出來』」(格後12:9) ;還有:「甚至天主召選了世上卑賤的和受人輕視的,以及那些一無所有的,為消滅那些有為的」(格前1:28) 。可以見到保祿將自己看成和基督一樣,雖然在眾多的考驗困難中,他一直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德中,這位天主子愛了他,並且為了他和所有其他人的罪,交出了自己(參看迦1:4; 2:20)。保祿這個產生自他的生活經驗的論據,成為我們所有人的模範。
在《致格林多人後書》中,保祿給十字架的神學作了一個精彩異常的綜合(格後5:14-21),他將全部思想包含在兩個基本確認中:一方面,是天主使基督替我們成了罪(第21 節),「替眾人死了」(第14 節) ;另一方面,天主藉此使我們「與祂和好」,不再追究我們的過犯(第18-20節)。正是因着這「和好的職務」,每一個作奴隸的,都被用高價買回(參看格前6:20; 7:23)。相信大家可以看到,以上所說的,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。我們也應該進入這「和好的職務」中,這職務要求我們要放棄個人的優越性,改為選擇愛的愚妄。為了要將自己整個獻身於這「和好的職務」,獻身於成為我們眾人的救恩的十字架,聖保祿放棄了自己的一生。這亦是我們應該學習實行的事:我們可以在愛的謙遜中找到力量,和在捨棄的軟弱中找到我們的智慧,以進入天主的德能內。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根據這真智慧來計劃我們的人生:就是不再為我們自己生活,而是生活在那位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說:「祂愛了我並為我交出了自己」,的天主的信德中。
2008年10月29日